《大英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k8凯发ios

博物馆原意“缪斯的殿堂”,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古埃及托勒密时代,不过,现代博物馆是17、18世纪伴随“公众”概念的普及才出现的。在当时,公众指的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接收者、消费者和批评者,与现代概念的“公众”是有区别的,说明这个概念本身是演化的。《大英博物馆》这部作品突出了这一点。

《120医生答120问》.jpg

该书副标题名为“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大英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它被称为“公众博物馆”呢?英国艺术史家詹姆斯·汉密尔顿以精简清晰的语言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馆史,汉密尔顿曾先后担任谢菲尔德、利兹、伯明翰等地艺术馆的馆长,自2013年起一直担任巴伯艺术学院资深会员,具有深厚的专业领域的素养。

收藏原是私人风雅之事,从17世纪开始,由于平等主义思潮引起的风尚,许多皇室、贵族和教堂逐渐对外开放藏品。大英博物馆最初的藏品来自于汉斯·斯隆的捐献,斯隆曾经担任安妮女王的御医,他的切尔西庄园收藏了大量的博物资料、历史文物、手抄本和古银币等,到了晚年,斯隆开始思考:若将藏品建作公共设施遗之后世,它将何等地助益于学问?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筹措,至1759年正式开馆,经过六年时间的准备。作者强调,要注意“大英博物馆”名字背后的革命性含义。不叫“斯隆博物馆”,是因为博物馆从开始就怀着“扩容”的远大前景,并不打算只满足于斯隆的藏品;不叫“皇家博物馆”之类,是打算摆脱御用或贵族阶层的趣味,“以为公共用途和公共利益之用”。博物馆免收门票,在外观、社交和行政管理上,力求贴近启蒙运动的理念,对从英王到平民的整个国家敞开大门。

不过,从旅行者的记载和博物馆的档案可以看出,直到19世纪能进馆参观的常常只限于学者、艺术家和特权阶层。所有理念的推广和履践,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奠定近代市民社会知性基础的因素之一,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图书、期刊的繁荣。大英博物馆就像它的先祖亚历山大图书馆那样,具有作为研究机构的功能,把图书收藏和对外开放作为核心业务。

社会公众一直是大英博物馆发展不容置疑的理由。全书呈现的诸般工作,归根结底服务于此。250多年以来,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收集全球文物,作文www.yuananren.com这些物品有些是稀世之珍,有些只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所有藏品都是为了证明往昔的人类经验。博物馆经过历次改建,比如,拆除蒙太古府的穹顶壁画和古典神祇造像,把面向大街的墙面换成便于行人眺望的铸铁栅栏,就是为了把华贵的气象转化成更亲近的意象。博物馆的馆务:订购、归类、展览、研究藏品;借助科技保存藏品;为观众提供便利,扩大公众参与,等等,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尽管难以避免人事干预和政治纷扰,总体而言,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不断趋于加强。

大型、公共、综合性和发挥教育功能,这是大英博物馆所开启的现代博物馆的重要成果。建设面向“大众”的博物馆还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比如弱势群体的文化多元主义等,在结构转型的现代社会里,博物馆依然是一个国家文化成就的象征与精神追求的高度体现。作者:晓林子悦

《《大英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120医生答120问》读后感800字

2:《网感》读后感1000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