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我身体后仰,躺在床上,双眼凝望着天花板,仿佛找到了,关于老味道的答案......
一切还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幼时的我体弱多病:因扁桃体肿大住过院;每到春天常会得过敏性鼻炎;每年至少三次感冒、发烧......也因此,中药伴随了我的童年,成了我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老味道。
喝过中药的人,都应当对他的苦“赞叹有加”。记忆中,中药者,是将大小药材与水放入陶锅中,熬上数小时,得出的一锅乌黑液体。望着碗中刚出锅的中药,闻到那股浓烈的苦涩味,又想到打针时肉体的疼痛,便抬起碗,仰起头,囫囵吞入肚中,那苦透舌尖的感觉令我不禁颤抖一下,又赶紧咽下几口水缓解苦味。更“令人绝望”的是中药又是一喝,就要喝数日,简直是一种煎熬。但那些包装药则不然,它们剂量小,味道较淡,服用两三天,就接近痊愈。既然这样,又为何要服用中药?我相信也有同样饱受中药之苦的孩子想过这个问题。
幸运的是,上了初中,我的体质增强,病渐变少,自然告别了中药,但对中药的疑问却有增无减。只因历史老师的观点。他认为,中药是一种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没有科学依据的“死东西”,并且举了穿山甲鳞的反例。
难道父辈祖辈传给小辈的,只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中药,难道只是老死的味道?直到我看到这篇关于熬制中药的文章。
其中提到对中药的选锅、选材、时间、火候等的严格要求。
最令我震撼的,是评论区里的一句话:
或许你不愿长辈逼你吃中药,但你应想到长辈的付出。
原来,中药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功效,而在于老辈对小辈的关怀与付出。
我,又重新思念起,那苦涩的老味道。作者:刘浩霖
《童年的老味道作文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