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和现代主义》读后感3000字 -k8凯发ios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请不要打开这本书。如果你有耐心,欢迎探索建筑教育和型的世界。

本书相当于一个课程大纲,分为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实践为港大“型的构造”学生作业,作者将其视之为“建筑中的艺术”;而理论又分为两部分,最具价值的同时信息量也非常巨大,阅读的时候把握两条主线,则不至于迷失而不知所云:一是建筑教育史中的艺术训练,二是当前建筑趋势中的型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教学程序和由此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关系是本书的中心所在,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事情。在工作中我越来越相信,前者属于过去,而后者面向未来。”

第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巴艺、包豪斯、得克萨斯建筑学院的沿革,我们需要从中理解学术与实践的关系。

建筑是什么?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校里的建筑学能传授什么?学校学术与社会实践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不只是我们——作为建筑学生应该了解的问题,更是历史上各个建筑学校尝试回答的问题。

二战以前,建筑学院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巴艺模式,除了折衷主义风格之外,建筑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结合薄弱;一种由包豪斯发展而来,否定理论和学术课程的重要性——格罗皮乌斯认为,设计课应通过摒弃历史、先例和流行做法来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于是,在两者的废墟之上,得克萨斯建筑学院建立起来,结合两者的长处,重新提倡为包豪斯所摒弃的价值观,坚信现代建筑是可教的,通过对现有现代建筑实例的认真分析和理解,就可以产生一套实用的建筑理论。

《型和现代主义》.jpg

从阿尔伯蒂的文艺复兴建筑学校,18世纪法国巴艺,到包豪斯和得克萨斯。这些在历史各阶段重要的建筑学校,都明确主张建筑学术性,主张与当时把持建筑实践的主流思潮对立,主张用思想去领导和改造建筑实践中的唯利是图心态和陈规陋习。

通过了解建筑教育的历史,我们应当反思今天的课堂,如何利用学校最有价值的部分去清晰自己的定位,从而判断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全面,对建筑的评判是否出现偏差。时代已经走过了大机器生产和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历史阶段,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当今的学生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术的成功与否,不只是过去的唯学校成败论,学生自主性逐渐占据更多部分。不是人云亦云,在劝退成风的背景下盲目批判建筑学僵化的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轨,而是学会思考。

一如作者在文中写道:“学校代表学术,社会体现实践,学校与社会这种貌似神离的关系被明确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好的学校更主张与社会的对立和批判,而不是融合,或者说主张用学术领导实践,而不是相反。”教育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在今天依然被反复讨论和运用着,但是21世纪带来的新的问题却被忽视了,而且历史似乎对这些新问题难以回答。未来还在黑暗中,而教育是走出黑暗的明灯。

第二部分的重点在于建筑“型”的历史。它没有站在大多数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立场,更像是一篇文献综述,按照小标题下的逻辑链把各派诞生的背景、理论、代表作、影响列举出来,将评判交由读者。

几何形是20世纪现代建筑形体构成的基石,柯布西耶相信现代思想就是几何精神,由此反对个人主义,并要为所有被几何形控制的现代人创造一个完美世界。作文www.yuananren.com二战后的城市开发体现了几何控制下的城市状态,但它们由于单一化、重复性和社会僵化等问题遭到各方批评。由此,在结合和推进新技术和新形式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几何进行批判性认识,正如彼得·戴维森所说,“建筑和几何的结合是先验的,专横的。”因此对几何之外的探索需要打破几何的专制,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

于是出现了转型和解型。建筑和建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从概念到图,从图到建筑。建筑师自己也处于转型的过程,因为他不可避免地处于现实和抽象,人工和自然,现在和未来的不同位置上。转型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当型在转变过程中逐渐消失,转型才会结束。这也正是一些当今先锋派建筑师所认为的21世纪建筑的开端。

隐喻是转型的一种艺术创作工具,“宇宙”和“全球市场”是当今时代发展出来的两个隐喻,分别对应了两种不同的建筑趋势。前者强调复杂性,认为处于纯秩序和混乱之间的现象具有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创造出错综复杂的形体;后者则以简洁庞大箱型为特征,放弃建筑个性和风格,其无形之形直接隐喻全球化市场的时代特征。这个21世纪的时代性,这令人回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大师将建筑和机器的类比。无论是错综复杂的形体还是简洁庞大箱型都带有一种现代性精神,即型出自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体现新技术、新科学和新认知,它们为新时代服务,也是新时代的象征。

信息时代发展出新形体的同时,也动摇着建筑学的基础。场所重构为消费中心,成为视觉商品;电子传媒打碎了某个场所和时间的特殊性;活动程序、人力资源、企业精神相对而言更加重要,社会空间的变化并不一定需要物质空间的变化;随着人的运行速度增加,建筑走向非物质形体,正如中世纪意大利山城亲切的尺度是为行人服务的,20世纪城市中巨大简洁的建筑形体只有从飞驶的汽车、火车中欣赏才见其最佳效果......所有以往的建筑理论都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它们在形成过程中从未面对过这样的现实。

当今建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如柯布西耶很久以前指出的,“有眼无珠,看不见时代的新美”。阳光下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都可以成为品味和文化的中心,新建筑的型,无论是否已被解构,都需要建立在新的美学基础之上。

书的最后,作者提到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传统观念上的“建筑”——由于解型,非物质化,尺度模糊化,由非建筑学科交叉和专断的影响,人们将怎样在城市中生活,并仍旧能欣赏建筑的美?”

我们正在走向那一天,我期待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给糖也捣乱

《《型和现代主义》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记一次游戏作文400字

2:《玛法达看世界》读后感1500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