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读后感600字 -k8凯发ios

《纽约客》一共六个短篇。《谪仙记》和《谪仙怨》更像是《台北人》的延伸,“dannyboy”和“teafortwo”则近于白先勇的纽约生活侧写,其内容与《孽子》亦可成互文。我自己看下来最受触动的是中间的两篇《夜曲》和《骨灰》。之前看大陆作家以各种方式追溯和重构文革记忆,无论悲怆、戏谑、淡然,均是身在局中。

《纽约客》.jpg

看49年后即迁往台湾后又出走美国的白先勇写这段历史,其感慨又有不同。《纽约客》附录中收录了一篇刘俊教授的分析文章,他指出,从《纽约客》中可见白先勇观察世界的视角由“国族立场”逐渐向“世界主义”转变。我大体同意其观点,但在《夜曲》和《骨灰》两篇呈现的情感细微之处有一些不同想法。

白先勇的人生偈语大概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如他自己所说,是“彩云易散琉璃脆”。他拥有过一切,又在转瞬之间失去了它们。他的亲朋与挚爱相继离世,他的故乡与“中国”也悄然远去,他其时身处世界的心脏,而这颗心脏已不为他搏动。他在大洋彼岸和吴振铎一样远观了一切的崩坏,此时将其创作的情感归结为国族立场出发的“爱”,似乎出于一种不假思索的深情。可我想,大约很难以“爱”一言以蔽之吕芳“在自己的国家里,死无葬身之地”的冷语,也很难解释吴振铎在曼哈顿的万家灯火中连打的两个寒噤。

父伯的骨灰也不仅是一种忧患意识,更是白先勇一生中实实在在的无数坟墓的缩影,是一代人的坟。就我自己所感,如今与亚裔美国人谈国族立场和世界主义依然不是容易的事,可能更多人依然和白先勇笔下的吴振铎们相似,无法清晰地身处坐标的两端,在世界公民这一看似广阔实则狭窄的缝隙中努力安置那些难为人言的苦痛和茫然。

《《纽约客》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