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 -k8凯发ios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常说乡下人土气,似乎对乡间带有了几分蔑视的意味。然而,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想起我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土地的誓言,乡间的人对于泥土是有一种最真挚的情怀的。名画父亲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典型的朴素农民形象。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对土地的敬畏令人感动。常听长辈说,从前在乡间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乡邻之间的深厚情谊牢牢地根系在深厚的土地上。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而当下我们的社会急速变迁,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便是费孝通先生解释的为何“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的精辟话语。我深以为然。虽然现代社会的变迁值得欣喜,然而,这些流逝的特有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文化的确令人惋惜。这种变迁是无奈而又无法挽回的。

乡下人有自己独特的乡土语言。这些在我们听来粗糙甚至有些滑稽的、带了浓浓乡音的话语,却是乡土间的人们世代流传下来的邻里之间的特殊问候。他们的语言鲜活而具有生命力,即使听不懂,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话语间而爆发出的热情和感染力。

《乡土中国》.jpg

书中指出,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这里的私,似乎可以用一句俗语来表达“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然而这一点却似乎与中国人生命中特有的热情特质有些相悖,费孝通先生一语道破: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跟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这种“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方的“团体格局”有很大差别。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而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乘的网络建成的。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此,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论而存在了。

在中国,不得不讨论的就是“家”的概念。在西方,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然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也就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圈分子标准。中国的“家”,扩大线路可以至“家族”。几年前爷爷去世后,我去了乡间的一个小祠堂,里面陈列着是历代先辈的牌匾。这次经历给了我一种深深的家族氛围的感知。在乡间,“男女有别”的思想浓厚,其中不乏封建思想的糟粕。到乡下去,便可以感知到男女双方之间有种无形的隔阂,不论是从家庭分工还是从家庭地位上来说。男女双方在行为上似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工合作,从而进行生活、工作、繁衍。所以费孝通先生得出一个论断: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的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这种模式里当然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是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很少进行人口流动。我们当代的文明社会提倡法治,作文www.yuananren.com然而在乡土社会似乎是个“无法”的社会,却没有出现意料之内的混乱和无秩序。这归功于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古书中说的“合于礼”,意思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的对的,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不同的是,法律需要国家政治的权力来推行,而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使乡土社会井然有序的“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是乡土人民世世代代所累积的经验。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一套合理有序的方法逐渐形成。这套方法是合乎乡土社会的规范的,是合乎乡土人民行为处事的礼节的。和现代社会相比,这种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礼节,具有更强的韧性和生命力。乡土社会秉持着这种行为规范进行不断的运转、发展、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在乡土社会里,“讼师”即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律师。而相比于当下盛行的“上法庭”“打官司”,在乡村里盛行的是更是一种调解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把当代社会刚硬的法律条文强行塞给乡土社会显然是不合适的,法制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法治观念的普及。不因地制宜、不结合国情,强硬把法律推行下乡,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未建立起法制秩序,却破坏了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更倾向于一种教化权利,费孝通先生管它叫“长老统治”,这个名词便带有一种浓浓的乡土地方气息。

“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地缘社会”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乡土。社会越发达,人和人之间的来往也越加密切,于是单靠血缘和人情不易维持人际交往相互之间的平衡。和血缘社会比起来,地缘社会更加有理性的特征,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难怪费孝通说,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就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而有了“计划”。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因为在时间的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而在现代社会里,知识的作用举足轻重,人们依赖自己的需要去做计划,而并非无目的的本能的欲望。在我看来,这是两者的感性和理性在生活需要层次方面的比例区别。

《《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

2:

网站地图